山东大学新增4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总数达115门列全国第六

2023-06-15 09:32:41 | 山东大学 |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共认定5750门课程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山东大学共计45门课程入选,其中线上课程19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11门,线下课程9门,虚拟仿真课程5门,社会实践课程1门,新增课程数量列全国第十。至此,学校累计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总数达115门,列全国第六,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再创佳绩。

近年来,山东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聚焦“四新”建设,坚持“五育”并举,响应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大力推进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学校充分发挥首批一流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教师学习共同体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深耕课堂教学改革,加快高质量教材培育,以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为抓手,为一流课程建设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有力保障。

在相关职能部门和一校三地各教学单位的协同配合下,历经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一流课程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第一,创新思政育人模式。学校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不断优化思政育人模式和“大思政课”课程体系。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广友的“重温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创设了身临其境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追寻红色记忆的热情。第二,深耕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坚持与时俱进,以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核心课程为标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分步统筹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数字化教育一体化改革。如:第一临床学院教授陈玉国的“急诊医学”课程将线上教学与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以急诊案例为导引,以临床实际应用为导向,贯穿研讨式课堂教学方法及全过程学业评价方式。第三,融通创新创业理念。学校坚持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贯通,从平台基地、师资队伍、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维度推进双创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如:微电子学院教授邢建平的“创新工程实践”课程将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与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制学习相结合,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微形态创新体系,为学生带来一场基于“创新创业思维”的头脑风暴。第四,擦亮山大慕课品牌。学校坚持立足优势特色,汇聚名师力量,致力打造高水平系列慕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包括山大医学品牌慕课、国际化慕课——基础医学院教授郭雨霁的“Human Embryology(人体胚胎学)”课程、“领读经典”系列慕课——文学院教授李剑锋的“领读经典-古代文学”课程、“艺术汇”系列慕课——艺术学院教授刘迎新的“乐中八仙——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器乐”课程等。第五,凝聚一校三地智慧。学校坚持一体化推进、多部门协同联动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格局,为落实“以本为本”提供全方位政策保障,共创智慧教学环境,实现全校优质教学资源互鉴共享。全校共计36个教学单位参与了本次课程申报,呈现出多学科齐头并进、交叉融合发展的新气象,充分展示了学校新文科、新医科、新工科课程的建设成效。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创新驱动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山大风格”的本科课程,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强人才支撑。

 

山东大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