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临沂大学学校师生备受鼓舞,第一时间认真研读总书记回信精神,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响应总书记号召,将青春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学校团委书记高菲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的回信,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指明了方向。作为扎根沂蒙沃土的红色高校,临沂大学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为育人根本,自西部计划实施以来,900余名临大学子响应时代号召,奔赴西部投身教育帮扶、乡村振兴等事业,超过1/3的志愿者,选择了扎根西部、服务西部、奉献西部。作为高校团干部,我们将以回信精神为指引,立足学校红色育人特色,强化“五位一体”沂蒙精神红色育人品牌建设。依托“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项目,组织西部计划优秀校友开展事迹宣讲、座谈交流,用鲜活案例引导青年厚植家国情怀;持续优化西部计划、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等基层服务项目,构建“招募-培训-服务-发展”全链条保障体系,推动实践育人与就业引导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奔赴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努力成长为堪当时代重任的青年先锋。
音乐学院团委书记蔡晓青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青年志愿者的回信,让我深切感受到西部计划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它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青春的热血奔赴,一头连着西部的发展振兴,这座桥以奉献为墩、以担当为梁,铺就着双向奔赴的青春征程。作为一名高校基层共青团干部,我们要组织广大青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在新时代的青春乐章中奏响文化戍边的动人音符。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22届毕业生孔伟光表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的回信,深受鼓舞。信中“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殷切嘱托,让我回想起在兵团基层服务的三年时光。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我参与扶贫走访、助学帮扶、基层党建等工作,既经历过语言不通的困境,也感受过老乡递来热馕的温暖。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青年人的价值唯有扎根泥土才能绽放光芒。总书记的勉励让我更加坚定,基层是青年人锤炼本领、践行初心的沃土。新时代青年要主动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乡村振兴、边疆建设中勇担使命。未来,我将以回信精神为指引,继续投身服务群众的一线,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增长才干,带动更多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青春热血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医学院2023届毕业生司航铭表示,作为一名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习近平总书记给戍边支教志愿者的回信如雪域明灯,照亮了我扎根边疆的使命初心。工作期间,高反缺氧、语言壁垒、物资缺乏等挑战磨砺了我的意志品格,基层实务让我触摸到社会治理的脉搏。难忘藏族同事手把手指导业务,感动于老乡们端来酥油茶时的淳朴笑容,雪山脚下人与自然共生的场景更让我读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回响在雪域边疆,我将以“老西藏精神”为炬,将青春汗水化作滋润高原的春雨,让青春在与祖国同频共振中绽放光彩。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化学化工学院2024届毕业生郭席州表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支教志愿者的回信后,我深受感动与鼓舞。总书记对志愿服务的充分肯定、对青年的殷切期望,让我更加坚定践行“强国有我”使命担当的信念。作为定日县志愿者,我亲历基层工作的重要与艰辛:抗震救灾时,我们不惧余震,为受灾群众搭建帐篷、运送物资,助力重建家园;日常志愿服务中,我也深刻领悟到“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深刻内涵。“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的殷殷嘱托,给予我奋进动力。未来,我将以此为指引,在学习中锤炼意志,在实践中提升能力,争做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外国语学院2024届毕业生刁新玥表示,学习了总书记给支教志愿者的回信,我深受鼓舞。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让我深刻认识到,青年志愿者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西部支教的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教育对偏远地区孩子的重要性,每一次课堂互动、每一次家访交流,都让我更加坚定奉献基层的信念。总书记的回信激励我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志愿服务,用知识浇灌希望,用行动传递温暖。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牢记嘱托,在支教岗位上脚踏实地,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树立理想。同时,我也将带动更多青年朋友关注西部、服务基层,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实现教育公平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研究生赵齐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支教志愿者的回信饱含对青年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殷切期许。信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青春书写担当”的勉励,让我回想起在临沂进行调研时,支前模范王克昌老人讲述的导沭整沂故事。正是无数普通人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坚守,才让红色精神生生不息。作为青年志愿者,我曾带领团队在沂蒙山区走访红色遗址、进行乡村振兴现状调研,用理论与数据对乡村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这一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新时代青年既要赓续精神血脉,更需以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赋能传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我更加坚定:青年不仅要做精神的传承者,更要当实践的开拓者。未来,我将以回信精神为指引,在志愿服务中厚植家国情怀,在乡村振兴中探索青年路径,用技术活化红色资源,用行动诠释“强国有我”的誓言,与万千青年一道,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本科生刘芸含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作为一名曾经赴西部边疆支教的师范生,这段经历将是我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经历之一。在新疆喀什,那里孩子的眼睛像傍晚天空中的星星,散发着对知识的渴望。还记得在结业那天,岳普湖县第一小学的校长眼含热泪,用真挚的眼神看着我们说,希望你们毕业还能到西部来,到新疆来,这里的孩子需要你们,这里的教育需要你们。那一刻,书本上“教书育人”的知识不再是一行文字,而是在我们心中落地生根的责任与使命,更加坚定了我们听党话、跟党走,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坚定信念!
资源环境学院2022级本科生韩力源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倍感振奋。坚持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生命线,更是学生骨干的初心使命。我们既要当好上传下达的“连心桥”,更要成为躬身实践的“排头兵”。从权益维护到成长赋能,从学业帮扶到实践锻炼,每一件“关键小事”都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我们探索建立“同学需求清单”,通过提案大赛等机制精准对接诉求,打造服务成长矩阵,依托“红苗”工程、骨干培训班提升政治素养与工作本领。我们坚持扎根同学之中倾听心声,以“青年友”的定位精准对接需求,用“同学事”的标准创新服务模式,让团学组织真正成为同学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精神家园。这封回信是嘱托更是号角,激励我们在服务奉献中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传媒学院2022级本科生崔雨曦表示,作为临沂大学青春宣讲团成员,我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更坚定了传承沂蒙精神的信念。三年来,我们走进临沂各中小学和高校,用情景剧、互动问答等形式开展近百场宣讲,覆盖3.2万余人次,将“红嫂送军鞋”“火线桥”等故事转化为新时代青年听得懂的语言,让红色基因浸润青少年的心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感受到了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当以宣讲为笔,以实践为墨,在社区、在校园书写“何以青年、何以青春”的时代答卷。未来,我们将继续创新宣讲形式,让广大青年理解沂蒙精神的时代意义,让红色信仰在新时代的实践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