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紧密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和“黄河”重大战略,聚焦城乡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需求,以及山东省“十强产业”等重点建设领域,聚焦“一三九”战略,围绕博士授权建设,致力于推动建筑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前瞻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学科建设向高水平、有组织、强特色方向转型升级,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应用型人才注入强大动能。
学校构建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为龙头的“4+6+N”雁阵式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人居环境、土木交通、资源环境、信息智能”四大学科集群,重点服务城乡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生态环境保护、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急需领域。通过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以创新成果直面行业重大挑战。
绿色建材突破瓶颈,培养跨学科复合人才。土木工程学院张鑫教授带领团队跨界创新,将建筑加固领域积累的无机胶技术应用至竹材研发,历经12年科研攻关,首创无机胶复合竹材,破解传统工程竹材不抗火、不耐久、释放甲醛三大问题。其团队研究成果“新型镁质无机胶复合竹材料与结构技术体系”入选《山东省绿色技术推广目录》。依托重大科研项目,推行“项目制+导师组”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材料、结构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培养具备绿色建材研发与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工程师。毕业生在绿色建材研发机构、大型建筑企业、检测认证单位等就业,有力支撑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发展。

数智驱动企业转型,锻造智慧能源生力军。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聂秀山教授团队聚焦新能源产业的“疑难杂症”,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自主研发“能源智能诊断系统”,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玫德集团济南园区实现12类能源统一计量管控,单元用电成本直降5万元/月;“分布式光伏智慧运维平台”荣获山东省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油田生产领域能源管控大模型”助力华北油田降耗增效和数字化转型。面向企业实际需求,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实践专业技术。毕业生在新能源电力、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领域就业率持续走高,成为推动能源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力量。

智能建造保障安全,输送智慧建造安全工程师。机电学院宋世军教授团队持续聚焦塔吊安全及塔机行业数字化转型,运用物联网和结构损伤图谱技术,实现塔式起重机重大结构性隐患提前30天预警,降低安全生产风险70%以上。其团队研发的“塔式起重机顶升安全监控系统”和“塔机结构健康状态评估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入选《山东省建筑业推广应用技术公告(2023年度)》。该技术也应用在了中国第一个出口的核电站——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中。毕业生深受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机械制造商、智慧工地解决方案提供商青睐,成为保障重大工程安全建造的紧缺人才。
低碳技术创新引领,打造城乡建设与能源领域创新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建筑城规学院崔艳秋教授引领数字化教学改革,主持“‘数字转型、五维重构’的土建类专业新形态课程探索与实践”,2023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攻克绿色建筑低碳技术难关,指导黄河流域23万余户农房实施绿色化改造和太阳能高效利用,在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贡献力量。她创新提出“新工程思政”教育理念,以情感、理论和实践多维度融合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一大批服务于城乡建设领域的土建类卓越人才。热能工程学院学院李辉教授围绕国家能源安全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废油脂低能耗、高效率合成生物柴油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核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在绿色能源领域与南非等开展深度合作,获批首批中国—非洲伙伴研究所项目。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香港理工大学等开展“4+1”本硕联合培养,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南非大学、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等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实现了一体化贯通培养格局。依托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和国际联合实验室,构建“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协作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毕业生进入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博士,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向海图强开拓新局,培育海洋领域创新力量。在海洋强省战略背景下,学校依托烟台产学研基地办学优势,与山东省海洋局开启全面合作。在内陆港规划布局、海洋空间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海洋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积极探索,强化涉海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开启向海图强的新篇章。建筑城规学院崔东旭教授主持的《山东省海岸带生态系统评估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入选2025年第一批山东省海洋服务业重点项目拟支持名单。商学院贾广余教授主持的《山东发展特色湾区经济研究》获批山东省海洋软科学研究课题。机电工程学院研发的海洋渔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将亮相东亚海洋博览会。学校成立河口海岸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聚焦河口海岸带关键问题研究。学校整合测绘地理信息、环境工程、城乡规划、风景园林、机电工程等多学科资源,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的涉海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烟台产学研基地强化实践与研究能力。毕业生将服务于海洋规划管理部门、涉海工程设计院所、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及科研单位,助力海洋强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