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重构高等教育生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推动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探索智能化教育管理、智能化学习方式变革。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积极响应,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平台建设:西安交通大学构建了全链条的智能体系,推出AI咨询助手“仙交小i”和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平台,实现知识点关系可视化与个性化学习导航;复旦大学则建成国内高校最大云上科研智算平台CFFF,支撑116门AI课程教学,并首创“杠铃式”人才培养格局,兼顾原始创新与学科交叉;北京邮电大学以“AI—EMS”联动机制串联教学全场景,打造资源自主调度的“AI应用超市”。
在教育部政策指引与其他院校实践探索的背景下,我校立足自身特色,全力打造了“AI筑”平台。该平台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以通用大模型为技术底座,构建覆盖“教、学、管、评”全链条、深度融合、智能联动的教育教学智慧平台,创新教育教学应用场景,实现教学管理流程智能化,教育教学资源集成化、便捷使用个性化。“AI筑”平台的建设核心在于以通用大模型为智能引擎,深度融入学校特有的学科专业基因,打破传统壁垒、实现数据贯通与智能联动。

在“教”的环节,平台将赋能教师智能备课,依据课程大纲、学生画像及过往教学数据,由AI生成或推荐高度契合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活动设计和差异化方案,并在课堂上通过智能助教实现互动问答、实时反馈与学习状态分析,让教学更精准高效。
面向“学”,平台依托大模型的强大理解与生成能力,为每位学生定制高度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智能推送与其专业方向、学习进度、能力短板相匹配的微课、文献、案例和习题,并打造沉浸式虚拟仿真实验及项目式学习环境,构建专属实践场景,有力支持按需获取、自主探索与自适应学习。
在“管”的层面,平台不仅实现了从智能排课、资源优化调度到自动化考勤、作业收发等学务管理的全链条智能化,更通过实时采集分析课堂互动、资源使用、实验操作等海量教学过程数据,构建起服务于管理决策的动态仪表盘与预警预测系统。平台深度整合校内外数据资源,运用机器学习进行深度分析,为学科专业优化布局、精准招生等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前瞻的依据,助力学校战略规划与决策优化。同时,以便捷服务学生为中心,平台正耦合人工智能助学智能体,计划至2027年集成在线教务咨询、政策解答、资源推荐、教室查询、课程考试安排、成绩学籍信息查询、学业预警等全方位校内服务,并延伸至面向校外的招生咨询与学籍档案服务,全面提升学生服务体验与管理效能。
在“评”的闭环中,“AI筑”平台正深度变革传统评价模式。它不仅高效完成对学生作业、实验报告、项目成果的智能批改与深度分析(如代码规范性、设计逻辑性),提供即时详尽的个性化反馈与改进建议,更融合智慧课程多模态评价系统,实时收集分析多维度教学数据,全面客观评估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成效,为教学相长提供精准反馈。平台结合学习过程数据与多模态成果,动态生成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画像,为教师精准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强有力支撑。尤为关键的是,依托开发中的智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平台实时监测AI教学工具使用效果,生成多维度教学质量画像,并建立毕业生能力追踪数据库,结合行业需求动态反哺培养方案优化,最终形成“数据采集-分析预警-迭代改进”的闭环质量保障机制,为教学督导、课程评估、专业认证提供持续、动态、多维度的客观数据基石。
整个平台通过统一的数据中台无缝集成校内外优质资源库,实现资源的智能按需推送与便捷获取。最终,“AI筑”平台将构筑起一个以数据为纽带、AI为驱动引擎,“教、学、管、评”深度融合、相互赋能、持续进化的智慧教育新生态,显著提升教育教学的核心竞争力与个性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