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深刻重塑着高等教育的格局与内涵。《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要求高校要根据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具有普适性、迁移性和渗透性的特点,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需求,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乃至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形势下,“人工智能+X”的跨学科融合理念迅速催生出一批面向未来的新兴专业。其中,智能建造专业(081008T)自2018年同济大学首开以来,已在全国189所高校落地生根,山东省内亦有山东建筑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积极布局。该专业突破传统土木工程框架,创新性地增设了机器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字建造项目管理等前沿课程,标志着土木类人才培养的智能化转型。此外,以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081012T)、智慧建筑与建造(082807T)、智慧城市与空间规划(083206T)等为代表的一批“智慧+”新兴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同勾勒出工程教育智能升级的壮阔图景。
籍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态势之际,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着力推行“人工智能+”专业改革。其核心举措之一是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数学、管理学等基础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增加“智慧+”交叉融合专业占比。二是加速布局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紧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与山东省十强产业,加强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车辆工程等新工科、新文科专业申报可行性论证,力争2025年度新增备案2个以上“智慧+”交叉融合专业,并于2027年度正式纳入招生序列。三是深入探索“人工智能+X”培养模式及AI技术驱动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为2026年全面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将人工智能的理念、原理、技术与应用深度融入培养全过程,最终构建起覆盖全校各专业的人工智能核心课程体系。

我校的专业建设改革步伐坚定而有力。第一,在专业布局方面,学校以前瞻视野持续优化专业建设,近年来已成功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建造、增材制造工程、智慧交通等7个紧扣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新工科”专业。学校正在通过多方多层次论证、上下游多渠道调研的方式,积极筹划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车辆工程等人工智能交叉专业的申报。新增专业实现了对学校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着重塑造学生应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系统思维、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第二,在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方面,我校创新构建了“1+X”AI赋能课程模式。其中的“1”,即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必修课《人工智能概论》,旨在普及AI基础知识,塑造数字时代的核心素养。“X”则代表深度融入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AI特色课群,确保学生能在本专业领域精进AI应用能力,实现人工智能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具备跨界融合知识结构、能驾驭前沿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在学生适应市场就业需求方面,为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需求,我校紧紧围绕市场对未来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需求,积极探索了微专业培养模式。在专业学习基础上,基于学生就业创业规划,打造了若干个微专业,满足学生拓展视野,强化定向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育的时代洪流中,我校正以创新的魄力、系统的规划和扎实的行动,持续推动专业建设的转型升级与内涵提升。未来,我校将继续坚守育人初心,以人工智能为关键驱动力,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生态,为培育引领智能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创新人才而不懈奋进!